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大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从“囧”字开扯汉字的简繁优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3 09:5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李杜韩 提交日期:2009-2-18 11:36:00 访问:35557
转自天涯关天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97689.shtml


   互联网是群众智慧的集散地,“大智慧”罕有,“小智慧”不断。例如新造词汇,就是网络文化一大亮点。前段时间,发觉网上流行一个字“囧”,解释其当下意义很有意思,很有智慧。不过,网上一些对此字的来由的解释却有不正确之处。兹录“百度知道”一条:
   “‘囧’看上去像个符号,但其实‘囧’是一个汉字。字典上查不到这个字,只有‘冏’。因为‘囧’古同‘冏’。意思是闪闪发光,同‘炯炯’。网上的意思是表示一个人思想沉重,愁眉苦脸。因此,“囧”就有了它的读音和意思了。可以说,现在大家对“囧”这个字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有一些人认识了一个新的汉字。”
   这里的漏洞明显。“字典上查不到”为武断,现在字典很多,不是每部都有是事实,但不能笼统说字典查不到。然后说“冏”“囧”古同,最后却说是“一些人认识了一个新的汉字”,又是自相矛盾,不知所云了。说“囧”是古字是对的,《说文》有“囧”部,专指照在窗户上的光明,字形象古时窗户格子交错状。甲骨文中也有此字,状如一团火,文义亦取其明亮意,一直流传至今。“明”字本字作“朙”,即取其明亮之意。“囧”又作“冏”,《广雅.释诂四》云:“冏,明也”。《文选》录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张廷尉杂述》云:“囧囧秋明月,凭轩咏尧老”,李善注为“囧,大明也”。而“炯”为“囧”、“冏”之形声字。这个字就常用得多了。
   汉字家族极为庞大,造字活动延续时间颇长,有好些汉字出现在汉赋、六朝隋唐诗文里,《说文》却查不到,如“巉”“岫”。有些字则《说文》有,但后来不常用了,如“冘”字。冘(yin,第二声),《广韵》余针切,平侵以。侵部。《说文》入“冂”部:“冘,淫淫,行貌。从人出冂”。淫淫,是往来不断貌,《汉书.扬雄传上》引其作《校猎赋》:“三军芒然,穷冘閼与”颜师古注引孟康云:“冘,行也”。现代训诂学名家杨树达先生解此字“象人荷担,两端有物,以手上扶担木之形,始悟此了为‘儋’字之象形初文也。…….今作擔”; 擔,今天写作“担”,就是负担、承担的担,担就是肩挑。这样就很清楚了。
   汉字笼统称为象形文字,其实并不严格,中国汉字绝大部分形声字,《康熙字典》收入汉字逾五万,现在有说法,经过计算机入库,汉字共有九万多个(天啊!),不过,老百姓和公共领域中常用的汉字有人说大约五千个,有人说大概三千个,这难说,“常用”这个词本身就含糊,不过总之不会超过汉字总数的十分之一。使用最频繁的汉字,估计就一千五百个左右,这种情况与古人差不了多少。那为什么古人要造这么多字呢?答案只有一个:文人好多事!吃饱无事干,专做些僻字生字,以炫耀他们有文化。
   文字主要功能古今未变,就是志与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工具越直接简单,对效率提高有绝对帮助,如果我们的公文都象司马相如那样谴词造句,读的时候还要先查辞典,那就真是死得人多罗。
  繁体字笔划太多,麻烦,这是公认的。不要以为港台用繁体字,人家就很有文化,不少笔划太多的汉字,即使常用,写错的、不会写的也大有人在。香港艺员林海峰在其一个栋笃笑节目(介于内地的单口相声与西方的脱口秀之间一种香港当代舞台艺术形式)中就提到抑郁的“郁”字,繁体“鬱”,就没有多少个香港人能百分百写对。简化字就不同了,一目了然,写错的人比例绝对大为减少。
   不错,繁体字较多地保留了汉字造字文化的意念和形态,与原文初形相去不远者不少,但例外者也不在少数,例如我上面举的“担”的初文,如果不是专门研究文字学的专家,有多少个人可以这样理解的,哪怕你平时就使用繁体字!“削繁就简”,本来就是汉字发展的一条主线,从篆书到楷书、行书都是简的理路,甚至草书还没有成为一种书法家专门玩味的个性创作之前,也完全因为实用才出现的。不仅字,词也一样,为什么我们在古典小说、话本、古代公门文件信函中极少读到如汉赋中出现那些很生僻、说出来意思却又很普通的字,因为不常用,不方便是也。为什么要方便?两个字——人性。人是活的,字是死的,以人迁就字,是死硬死硬,脑子进水。
   如果说繁体字有较多古文化的东西,那请问,一,知晓学习古文化到底为了什么,二,学习的途径如何。提倡恢复繁体字的人,又在何种程度上想过其可行性,比较过简体与繁体在使用上的优越性?
  拿文化来摆谱,摆到书呆子的份上就真是悲剧了。我说一个自己的教训,二十几年前,我高中毕业后,购得中华书局刚刚影印出版的古刻本《文选》三卷本(记忆中是1980年版,五元人民币,当时绝对是高价书了),没有标点,更加没有简体,不少字在旧版《辞海》中也不能直接查到,因为书写不规范。但自己是如获至宝,日夜阅读,查不到的字甚至找古文老师询问。一位姓陈的青年讲师(专业研究方向是金文,十几年前就已是博导了)对我这种读法不以为然,他说:“你还是要找有标点的,有现代注释的本子为好。这种本子不适合你现在的程度,我们看都不容易呢。”但自己不信,觉得我可以看原装古人的书,这是中文系学生的身份象征,是有文化的表现啊。啊,现在想来,只能给当时的自己最粗俗的词——傻B!
   早期曾经对训诂学极有兴趣(现在还有一些),买了一批辞书、训诂学常备书籍。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通读了两遍,一年内翻成了狗肉。可是后来兴趣转移了,什么《经典释文》、《经籍篡诂》、《经传释词》、《说文义证》、《说文句读》、《广雅疏证》等等不是没有用,但总体不及一部现时的《辞源》常用了。然而离开这些,你即使每天都写繁体字,又能够懂得多少汉字文化?但叫普通家庭买这些书,不是有病吗,港台地区有多少户家庭备有我上面列的书的?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用,文化的承传是在“用”中成就的,优秀的文化一定要好用才能普及,才能行之久远。不好用,就自然要更新,如果硬是不改,就只剩时下这个字——囧。明知不好用,还是把自己搞得那么囧,不叫有文化,那是傻B才干的事。
   是的,我没有多少文化,也不在乎显露自己的没有文化。扯一点实在道理,算是闲聊吧——因为我根本不相信简化汉字会走回头路。
  
  
   二00九年二月十八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ҷϢ|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湖南农大 wanantan.com ( 沪ICP备06058577号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大ϵԭģֹδת,緢ֱؽ׷䷨,ϵ 1760816960@qq.com ǻᾡ촦
:վϽκκʽڱ̳л񹲺͹ִۣ
汾֧֣Discuz! X3.1 ֧֣Copyright© 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6-18 21:50 , Processed in 0.228120 second(s), 28 queri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