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大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5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8,我们应该推崇狼文化还是獒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10 14:5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灾过去,社会生活刚刚恢复安宁,我们这些窃书之人也开始重拾油灯,又该看些什么书呢?上各大读书网站一看,盗墓已死穿越无聊情感类全是些标题党,名字是怎么恶心怎么取,悲哀啊~半夜无聊,又不知死活的在新浪读书闲逛,手指一抽筋无意间点进一部好书,一名曰华文庸的黑马级作者初生牛犊不怕虎地在网络上写了一本《獒》,终于让读者们粗暴地喊出了一句憋了已久的话——“终于有能看得痛快的啦!”现在,这本书正吸引着各类读者的眼球,饶有红透半边天的架势。
    不看书的人都知道,前几年,姜戎先生的一本《狼图腾》在文化界乃至中国学术界铺天盖地的掀起了关于游牧民族狼文化、人性中隐涵的狼性成份等社会问题的争论,甚至对华夏五千文明的图腾起源地提出了大胆质疑,书的主旨是在提倡中国人学狼、爱狼、敬狼。
    人文情怀往往是读者孜孜不倦的命题,这本书中没有漂亮的词汇和生僻的术语,但组成的语句同样能产生直达内心的力量,作者在极其淡定的文字技巧中难得的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写实格调,文本特有的原始感染力,使这本书的单纯已经超过了任何名利所能承受的范围。其文中隐涵的关于对环境保护的探究和自然界与人类生存关系的深远思想性又激起了众多读者的讨论和争议——2008年,我们是该继续推崇狼文化,还是该奉行仁慈忠诚的獒文化,这是一个值得争论和探讨的涉及国文化走向的问题。
    在网上看了50多节,还是先说说这部小说吧~~
      一位退役军人来到藏区一个偏野小村落,认识了一只叫做大黑的母獒,这只外表凶猛的獒却拥有一颗博爱的心,非但没有对受伤的母狼落井小石,反倒救回了濒临死亡危机的小狼崽。村民扎西木大叔一家在利益的驱使下,卖掉了草原牧民赖以生存的獒,最终也在下雪的冬季,饱尝了卖獒后被狼群袭击的苦果。深秋,外族狼群入迁,与本地狼群展开了争夺领土和食物源的战争,大批外族狼的入迁并非是偶然的,是在其生存领地受到人类威胁的时候引发的自然行为。
    作者说,獒的主线走中性路子,以中立的语言描绘对立的任一方,不偏颇也不染色,让读者们体会耐住无穷寂寞的同时,深深体会那埋藏在大草原下的生命的跳动!在这本书里,没有刀光也没有剑影,没有热血勃发,也没有儿女柔情,有的只是一只獒、一群狼、一个老人、还有一个退役特种兵的故事……有了这些元素,此书必定精彩绝伦~~
       獒,是千百万年以来大自然规律遗留下来的一个强有力的物种,勇敢强悍仁慈且忠诚。说到獒,恐怕大部分读者都会想起一个词来:尊贵。獒和人一样骄傲,獒是“傲”字去掉人字加上“犬”字得来的,想来在先祖时代,獒就有了同人一样尊贵的地位。当年《狼图腾》火爆中国时得到了广大读者一致好评,甚至引发了中国图腾是狼还是龙和蒙汉两族的文化争议,但是,有文学界评论家还是就《狼图腾》的思想性问题进行了批判。狼文化提倡的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激进思想,但这种思想对文明社会来说未免残暴了些。狼会为了某一利益牺牲同族的性命,哪怕自相残杀。我个人认为,这种激进的思想不应该推崇乃至提倡,人文发展应该是朝着更高更文明的境地进发的。
    另一面,獒文化所尊崇的是忠诚、勇敢和仁慈的精神考据,它们身上展现得更多的是儒家文化内敛而又厚重的“礼、德、仁”的文化精髓,这是一种气节,也是中华文明内涵的精神表象。今年中国四川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海内外华人所展现的震惊世界的强烈人道主义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展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和气节,无不闪烁着藏獒所代表的某种高贵品质。人类是一个文明社会,在自然界的人文地位应该是最高的,我们应该重拾藏獒替我们保留的某些人性:尽忠职守,知恩图报,友善地对待曾经有恩于已的一切生灵。当然,我们在推崇中国传统文化时,定要摒弃儒家文化的老成和墨守成规,割掉某些所谓的牛性和羊性,唤醒潜藏在人性中的獒性特质。
2
发表于 2008-10-10 23:40:05 | 只看该作者
人文化~~~
3
发表于 2008-10-11 00:15:11 | 只看该作者
都是些马桶文学——大号的时候消磨时光而已
4
发表于 2008-10-11 13:40:42 | 只看该作者
Dr.Zoidberg   正解      这和口水歌都是一个性质
5
发表于 2008-10-13 15:58:32 | 只看该作者
看了简介,准备读后再作评论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5 17:03:1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藏獒的又一绝版神话《獒》

闲来无事,游遍网上各大书库,发现一部名为《獒》的小说在众书中独树一帜,乍一看书名,就不得不让人起了翻阅之心,因为现在人和人打架实在没什么看头。这几年下来,在网上也看了不少闲书,好的烂的名家的原创的皆有之,但有关獒的小说还真不多,也就是前两年杨志军出火了一本,我读过杨的《藏獒》,它应该算是一本追忆录,所以今天在新浪原创看到了华文庸的《獒》,也就难免会与杨志军老师的《藏獒》拿来作一番比较,也是有道理的。

    二者都是小说,不存在像与不像的问题。

    首先,同样的生命题材,同样的青藏高原,但不一样的时间设定。《藏獒》的故事选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藏区草原,历史形成的部落恩怨、神秘叵测的宗教信仰,杨志军以他的《藏獒》一书完成了他对父亲也是对獒的最后追忆;而华文庸的《獒》则是现在进行时,发生在和我们平行的时间设定里,也让读者更能与时俱进的感受到现代草原文化与我们的差别所在,这也使得他的这目前半部作品在形象上更现代一些。

    萁次,在文学气质上,两部作品也略有差别。华文庸的《獒》,作者以一种客观而冷静、深情而理智的的语言,生动准确地描写出一条充满了智慧和灵性的藏獒的形象,故事情节紧凑、刺激、惊险,阅读欲望更加强烈,所以整个作品显得更为鲜活、生动一些;而杨志军老师的《藏獒》则更偏重人文色彩,怀旧情调更加浓重,它所显示的生活积累和文学才华更具大家风范,客观的讲,这也是华文庸的《獒》目前应该补缺的地方。

    虽然两部作品描写的同一生命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差别,但透过文本表层,两部作品在文化意蕴、精神层次和思想主题上却达到了默契和一致。二者对獒所表现出来的宽厚、仁慈、勇敢和忠诚的獒性文化给予了绝对肯定,追求和推崇万物仁善的平民意识,把当今匮乏的道德底线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挖掘灵魂深处的原生文化。在这个利益纷争的社会,总应该出现一种力量,一种形象,来挽救和救赎世风日下的道德缺口,重新唤醒人性的原始本质,这种“精神膜拜”对于生活的引导和修补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而一切关于生命意义的主题,小说是并不能独立完成的,而是小说背后潜藏的关于现实生活所需要的一种灵魂性的追求——这也许就是杨志军和华文庸们写獒的初衷吧。

    作者说,《獒》的主线走的是中性路子,以中立的语言描绘对立的任一方,不偏颇,也不染色,让读者们体会耐住无穷寂寞的同时,深深体会那埋藏在大草原下的生命的跳动!没有刀光也没有剑影,没有热血勃发,也没有儿女柔情,有的只是一个老人、一片大草原、一群狼、一只獒,还有一个退役特种兵——我的故事……

    新浪读书链接: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70508.html
7
发表于 2009-8-17 11:34:46 | 只看该作者
还是喜欢    可可西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ҷϢ|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湖南农大 wanantan.com ( 沪ICP备06058577号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大ϵԭģֹδת,緢ֱؽ׷䷨,ϵ 1760816960@qq.com ǻᾡ촦
:վϽκκʽڱ̳л񹲺͹ִۣ
汾֧֣Discuz! X3.1 ֧֣Copyright© 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6-18 21:52 , Processed in 0.362743 second(s), 28 queri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