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大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6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淡德国近代战略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7 18:1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淡德国近代战略




看过《银河英雄传说》本集的朋友,一定会对开场的亚斯提会战记忆犹新,这场在本集中的开篇之笔,而同时又是剧场《新战争序曲》中的高潮部分,不仅提供了两位主人公在一定的时间内以本部队最高统帅的身份所为我们呈现的光辉的对决,抛开杨最后关键阶段的扭转局势的精妙手法不淡(大多数的杨迷要打我了)事实上最什得深思的还是双方的战略意图问题同盟军的总兵力是占据着优势的,但是并不是绝对的优势,历史证明总体兵力居于优势的敌军往往由于不顾及局部兵力的配置而倒过来遭到惨败,同盟军的大战略就是“倍而分之”三面进攻,最后一口气吃掉孤军伸入的帝国远征军在设想上是完全合理的,也是传统的包围合击歼灭战法,但是同盟军在具体执行时,侧翼舰队始终行动迟缓,导致最后虽然在总兵力占有优势依然被帝国远征军从容一一击破,不仅无法达到预先的合围目标反而损失惨重大败而归。


相对的,当时的银河帝国远征军统帅,银河帝国一级上将莱因哈特。冯。罗严克拉姆伯爵正确的估计出了收缩防御的不可行,并且认出了敌军侧翼的漏洞,果断出击集中兵力在局部战场形成优势兵力连续击破了同盟军第六、第四舰队,重创第二舰队,虽经杨全力挽回避免了全军覆灭,迫使帝国陷入消耗战而撤退,但是同盟军在战术上的惨败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事实。


田中芳树的军事构想并不是依架空的理由的所能解释的,以全小说拥有浓厚的德国传统,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出德**事思想所闪烁的光辉。


西元一八七一年德国统一以后军事方面的局面和认识就重新发生了新的变化,此时的霍亨索伦家族不能按照腓特烈大帝式的思维,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在上奥地利的优势早就已经失去,奥地利对于北德意志的领导权力也已经被剥夺了,奥地利的注意力已经转向了南方通过与匈牙利的二元合并成立的新的奥匈帝国继续在巴尔干发挥影响下,排特烈时代为了西里西亚而爆发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最终落下了帷幕。


在西方,号称第一强国的法兰西帝国也刚刚蒙受了色当的屈辱,比起拿破仑时代卑微的德国如今的形势就完全颠到了过来,莱因河联邦的历史被沉重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时代所取代,通过取得土地和资源德国完全压制了西文的邻居,同时老毛奇出于军事上的争取也埋下了政治上的隐患,俾斯麦失去了调节的最后努力手段,德国要在西文敌对一人法国的现状是再清楚不过了,可以说德国近代的军事战略才随着德国人的祖国的统一而不得不有了新的认识。


德国所需要考虑的是全能的战备,没有过多的海军用于殖民地的守卫,与英国不同的是,德国对于外洋殖民的不积极使这个工业强国的殖民地成为了帝国的点缀品,与英国的海军方面的建设相比,德国的海军理论和真正的海权观念也处于英国的下风,德国人的技术优势有时可以有戏剧性的改变海上战斗结果。但是,无法撼动一个保持了一个世纪的海上霸主地位,幸运的是德国是世界上极少数可以不依赖海洋就可以崛起的的强国,在俾斯麦时代,德国的内河舰队被拿破仑三世的海军严密封锁港口,德国的陆军却在高奏凯歌,王朝战争使得德国取得了七年战争中所没有完成的一系列的好处,德国的陆军是具有高度组织的机构,在沙恩霍斯特的改革中德国受益的是国家的动员机制和参谋部,在战争中一位伟大的首相制订国家的政策,在各个敌国之间周旋来为德国的军事利益得到的最大的发挥,德国的政治家都有如莱因哈特般各个击破的嗅觉,而且我们说亚堤斯战役中帝**统帅极有可能是在起初不利的战略包围的态势下采取的的不对称的作战方法,而德国就一开始很不幸地投入到了与自己国力不对称的全面战争中去,那么如何各个击破敌人就成为了德**事家最头痛的问题。


面对倍于自己的合围的敌军,最有可能的就是跳出这种合围,在纯军队的会战中这样做可能比较的困难,但是就国家的大战略来说,最困难的战略其实就是对于分析敌国的具体情况,后世人批评施利芬计划主要是在具体的执行方面,而该计划就其纸面上的科学程度上来说完全是符合欧洲战争的格局的,德国的主要两个陆地上的敌人,法国和俄国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优势,法国在科技力量、工业力量、兵员的动员机制、炮兵力量上都与德国相关不大,法国与英国的联合海军并不可能完全扼杀,德国的海军,俄国的兵员人数和复员能力世界上首屈一指,在日俄战争中,俄罗斯帝国海军遭到了重大的打击,在波罗的海的影响力量削弱,同样的德国的大洋舰队也不可能在波罗的海全面攻击俄国的海军,俄罗斯帝国辽阔的疆土,漫长的边境线,大纵深的后方都不是一个强国应该施展自己威力的地方,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国家出现了地区民族的暴动,说明俄罗斯要依靠内部分裂来达到被征服的目的。


法国与俄国不同的国情是德国实施自己强大战略计划的要素,法国是最危险的要素,而且面对着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占领省,帝国的鲁尔工业区也是处于这样的地位,对此先击溃拥有较为强大兵力的法国应该是德**事目标的第一要务,施利芬计划的可行性是不容置疑的,比起腓特烈的时代的德国在有限的兵力下四面树敌,八方开战同时与欧洲最强大的诸国混战的不明智的战略行为是一种总结和结合德国实际情况所作出的一套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胜利的方面,如果推翻了施利芬的战略机动基础,那么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基本内涵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施利芬计划所存在的不足不是对于敌国的抵抗意志缺乏明显的了解,从施利芬对于俄、法两国的投入力量的先后顺序来看,应该来说德国统帅部对于自己的力量还是有自己的知之自明的,德国在二战中战术的广度上进行了改革,这也是追随着当时的设备上的更新和一系列新的作战想法的提出,也是英国人的间接贡献,但是德国进攻思想的灵魂,主力精锐部队大胆突击,侧翼合围包抄以敌军的大兵团作为首选的围歼对象,发扬拿破仑时代的以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的战术战法,从而使敌国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伤亡而屈膝投降,而法国因为其腹地和后备力量都不及俄国,所心把矛头先瞄准法国是可以说是先易后难,也易于德**队的往常配置体系,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临战调动从而使战略意图泄漏和给敌国准备的时间。



德国的施利芬计划和闪电战理论都仅仅只是一个精华理论中所衍生的两套相同的欧洲战争计划,而德国在支配自己的理论基础时只有明显的绝对进攻精神(在二战的某些战役中德军防守依旧令人生畏)进攻支配着敌人的活动方式,一切精神因素都证明,进攻是完全正确的.它是近代德国战胜强大对手的唯一手段德**事家对于战争的本质认识是如此清晰和明确.以至于在德国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是为了防御的战略利益而进行的防守战役.德军在阵地上的突击和一切有可能的反冲击就是为了即将迎来的进攻所做的准备.和拿破仑大军寻机歼灭敌军不同的是,德军注意不过多的深入一种自己无法控制的境地和敌军去作战.如果去同样的条件下,德军不可能在奥斯特列茨中展开退却.




在没有坦克和轰炸机的时代里施利芬元帅在西线集中远比东线对抗庞大的沙皇的军队更加雄厚的兵力在短时间内连续攻势从侧翼迂回巴黎附近的法国重兵团彻底将法国与英国远征军消灭在 德国指定的会战地点,凭借着这一精神指导德国在修改的施利芬计划下进攻西欧诸国在马思河会战以前都取得了预期的胜利.而施利芬那比纳粹后辈还要高的魄力也确实影响了德国统帅部在二战中对于西线战略规划的总体制定和新时代德国兵种的应用.德军后来虽然打开了阿登森的缺口将联军截为被动的两段,但是真正使法军崩溃的是巴黎附近的德军的优异表现,而在施利芬的眼光中让右翼轻拂海峡的目标也由他们的后备所一并实现了.



德军在一战初期的运动战中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战果.但是原计划中兵团的规模被削弱(用在于东线对抗俄罗斯军队)德军在野战中迅速完成突破垫后突击的步兵集团却难以向纵深发展形成合围,无法歼灭敌军大规模的有生力量.比利时军队的抵抗也使联军得到了喘息,一旦敌军可以抵挡住第一波攻击所释放出的全部能量从而进入阵地作战,的军速胜的愿望就落空了,制约施利芬计划实施的不是德军本身的素质问题,铁丝网,战壕,重机枪的大量使用将许多阵地变为了死亡地带.严重的影响步兵为主的大军的行军速度,重武器和后勤的补给一直是困饶着德军的头疼问题 ,在没有坦克的时代,炮兵部队做为部队提供唯一的也是持久的火力支持的兵种一直是德军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大量的重炮加重了运输能力的防线是困难的,同样的进攻战略军事技术的进步就带来远远无法想象的好处.德国依靠自己精锐的常备军作为大战所需要的主要力量利用作战部队的高素质和配备的强大的优势火力摧毁对手的军事力量抵消敌人的战事潜力和兵员数量上差距和德国敌人不同的是英国和法国由于口上不足德国在陆军装备上也逊于德国因此进行 战前的全国动员是很有必要的,俄国也出于同样的原因和在数量占据优势的考虑沙皇也要求全力的投入的世界大战中去,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初期却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总动员二战初期德国国内的经济建设甚至没有受到战争的干扰.




施利芬计划和经过该计划修改德国参某部用于进攻法国的计划在战略组织上已经达到了无比完善的境界,也代表那个时代的德**人攻势的结果要取决于两个结果.第一德军是否可以在法军主力部队有所发应之前完成合围;第二,合围战役是取得一边倒的胜利被歼灭的法军是否已经达到了可以触动法国政治底线的地步(在苏德战争中,德军一没取得第二点的成功,也许这与同样是好胜的苏联独裁者斯大林的个性有关)在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以后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按照计划开始攻击法国并在西线取得胜利一度兵抵巴黎城下.这是一个好的开头.也许不等英国远征军那点可怜的力量被集结起来对抗德军普法战争的历史就要重演了.但是俄军在东线的进攻和德国盟友奥凶帝国的溃败却粉碎了德国人的神话.在有着强烈条顿骑士东方情节的客观阶级的压力下从进攻法国的部队中抽调了相当的力量.于是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一举成名而德国却在火车变向的轨道的瞬间中失去了战略上的优势,走向了世界大战失败的痛苦的结局.即使后来俄罗斯帝国在革命的内乱中解体,德国人在布列斯特要塞中武力迫使新上台的苏维埃Z_F以割地赔款的代价退出了大战.德国人在西线的优势再也无法回来了,德国虽然拖垮了俄罗斯协约国却赢了美利坚,法国在美国参战前挡住德军的计划悄然变成现实.






施利芬计划在相当的时间中因为德国在大战中的败化而被历史学家.教育家和历史教科书的作者肤浅的否定了其中的价值.好象在德国国土上就只能生长出不知好歹自不量力的超人军事狂人.面对二战德军迅速沦亡西欧和北欧诸国的事实,教科书给出的是冷热兵器质量不输于德军的欧洲盟军为什么有如此反差的战绩为什么同样的贡比涅车厢主人和客人却被调了包呢曼施坦因认为没有制定出超出施利芬精神的方案是可耻的倒退于是在喜欢新颖希特勒慧眼中最初的黄色计划被镰刀闪击计划所改替,若是站在出身在传统军人世家的曼施坦因的角度来说他或许只是在修改施利芬的某些细节吧,毕竟时代不同了飞机和装甲车横空出世德国人可以在当年绝对的炮兵注意中选择别的选项吧.人们在闪电战中所看到的是更透彻的施利芬式或者说是毛奇式,亦是德国式的进攻注意的中心,那就是集中兵力侧翼突击,向心合围和以对手重兵团为首要目标,以大量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战争胜利的基础.尤其是在非洲这样被柏林忽视的次要战场,隆美尔同样把侧翼攻击发挥到了极点.




在施利芬倡导的大迂回战略的指导下所产生的更加极端的蓝本闪电战参考了意大利人的杜黑关于空军的理论和英国人富勒的装甲战理论,在古德里安等将军的努力下最终形成了以德国传统的运动战和战役合围为基础,以坦克和陆基航空兵为主要支援手段的大规模,高速度的进攻方式。德**队的主力在战线一翼范围内形成强大的突击兵团,在进攻时强调推进速度不缠绕于边境敌军的抵抗,不分散兵力用于要塞的争夺和围攻也极少巩固后方地区,因此联军还没有完整的组织防线德国人已经冲到了他们的前面,依靠着英吉利海峡和马其诺防线存在着消耗战心理的欧洲盟军士兵的心理骨子里完全没有进攻的影子,虽然联军的坦克和战斗机的装备超过了敌军同期的装备,却一败涂地,完全丢掉了国土仓皇失措的撤退到了孤岛,人类在战争史上装备的落后而遭受失败其实只是少数,也并不是那么值得这样的大肆吹捧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是在同样的武器装备下进行较量的,脑子和对于战略意图的思考的优劣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战争不是靠武器推动的,而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大炮所发射的结果取决于炮术长的瞄准。



在英雄辈出的年代里后世把战争的胜败归结于最高统帅的才能,人们把所有的美德和智慧结于拿破仑一世,但是皇帝不是所有战略意图实行的逐一执行者,从滑铁卢战役中脱离皇帝指挥的克卢希元帅,甚至是内伊元帅的糟糕表现我们就可以看出下级军官其实才是统帅实现战役目标的关键,在二战中没有任何国家的装甲部队的指挥官被赋予更多的权利和责任并且创造了扭转局部战役的光辉胜利,在苏联战场上脱离集团军指挥的装甲战地指挥官同样完成了艰难的任务,而反观盟军这样的军官是少之又少,培养军官相比培养思想是容易的,若是没有德国传统的军事思想,纳粹德国要在二十年里造就成千上万的指挥官是不可能的,单纯的坦克和飞机的装备更新也同样无法解决闪电战的战略构想。施利芬计划是在没有坚实物质和技术条件基础保障上的超前军事理论,被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铁丝网,壕沟和机枪阵地所架空了,但在新技术的帮助下,施利芬的空想变成了现实,英法联军的败团不是速度而是造成这种速度的德国人的头脑。



朱可夫尚承认苏联军队在军事素质上与敌人的差距在交了无数的血与本钱之后,终于在斯大林格勒学会了如何进攻、防御、包围,挫败了自己教师的企图,尽管如此苏联帝国在进攻中所给自己敌人或者说是欧洲盟友的展现的仍然是哥萨克式的幼稚和可笑(这与德国人的民族歧视也有一定的关系)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无数的红色装甲兵被当成了骑士使用,即使是面对列装的德军新式重型坦克,我们注意到当盟军夺取了战略主动权的时候,德国人赖以进攻的精锐的常备军早就已经在不经意间被消耗殆尽了,若是这些部队还存在,那么盟军就不得不准备迎击德军的下一轮攻击,这是他们思想要求他们这么做,只有德国人知道防御的重心在于进攻的准备,在意大利和诺曼底,盟军都有被险些赶下海的经历,真正令人生畏的不是德国士兵手中的自动冲锋机,而是德国士兵那源于大选帝侯时代的进攻源泉才是这个国家的军队执著于攻击的灵魂所在。



历史并不可能塑造全能的国家,英国在海军上的攻势思想就没有移植到他的陆军上,拿破仑时代的法国陆军到了拿破仑后辈手中就只剩下了浪漫的回忆,还有早已经失去了罗马帝国帝国雄主霸气的意大利和陶醉在明治三十七年胜利模式中的日本人,同样公海舰队已经成为了彩虹的泡沫,腓特烈大帝驰骋的吕岑战场也已经做古,沙恩霍斯特去了,布吕歇尔也入土为安,老手奇时代也在西元十九世纪末画上了句号,人才不断地消失,人才又不断的涌现,只有精神没有被磨灭,就好像这个帝国高贵的血统一样一代一代地遗传了下来没有断代,腓特烈大帝的名言,经验和教训不吸取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这个启蒙主义的君主死后的三年法国的革命时代到来了,二十年后拿破仑跃过了勃兰登堡门,尔后如大家所知在凡尔赛宫,在柏林历史交替上演着,花哨的普鲁士时代,严谨的德国时代,务实的帝国时代,朋友们,新无忧行宫的老人叹息,难道不就证明着什么吗
2
发表于 2008-3-8 02:36:50 | 只看该作者
一战以进攻为核心, 但机枪 沟壑 铁丝网宣告拿破仑时代战术的终结
天涯上有些好文章
3
发表于 2009-6-14 13:35:13 | 只看该作者
分享是种美德  顶贴也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ҷϢ|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湖南农大 wanantan.com ( 沪ICP备06058577号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大ϵԭģֹδת,緢ֱؽ׷䷨,ϵ 1760816960@qq.com ǻᾡ촦
:վϽκκʽڱ̳л񹲺͹ִۣ
汾֧֣Discuz! X3.1 ֧֣Copyright© 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6-18 21:54 , Processed in 0.351298 second(s), 31 queries .

...